《——·前言·——》
长平之战后,赵括被历史定性为“纸上谈兵”的象征,成为了后人批评的对象。然而,赵括在四十多天的围困中从未选择投降,五次亲自带领部队突围,最终英勇阵亡。我们不能不问:赵括真的是一个庸才吗?
赵括,一个从小便通读兵法的军事人物,曾经被寄予厚望。尽管他对兵法、战术理论的理解深刻且广泛,尤其精通《孙子兵法》,但他在真实的战场上却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作为一个有军事背景的继承者,赵括在接替廉颇的职务时,赵国显然对他抱有极大的期许,希望他能承继其父赵奢的军事遗志,带领赵国走向强盛。
展开剩余83%然而,赵括的继任并非像廉颇那样老练稳重。廉颇在赵国长期作战,战功赫赫,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逐渐不济。而赵括作为年轻的继任者,显然肩负着更重的责任。赵括上任后,迅速展开改革,调整军中的法令,替换了不少老旧官员,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变革。这些看似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改革,原本意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士兵们的活力与战斗精神,但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
赵括的一些改革,虽具有创新精神,但在士兵们眼中,却似乎并未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更多的是为赵括自身的权威而作的表面功夫。他提出了不少先进的理论,甚至尝试引入新的兵器和战术,但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理论充实,但赵括未曾亲自带领部队征战沙场。这个空缺让赵国的士兵和将领们心生疑虑,怀疑他是否能继承并延续廉颇所打下的强大军威。
赵括的理论家身份与其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长平之战中愈发明显。赵括的自信和决断,最终未能经得起战场的考验。与赵括依赖兵法、执着理论的方式不同,秦国的白起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善于把握战场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灵活应变,以实际战场情况为基础,进行精准的判断和调整。
长平之战,白起并不像赵括那样固守理论,反而通过实战经验设计了一系列的巧妙策略。了解赵括的性格和决策模式后,白起迅速设计了一个诱敌之计——假装撤退,吸引赵军深入。赵括见秦军撤退,误以为敌军临阵逃脱,士气大振,立即命令军队追击。这一策略正是白起深谙赵括好胜心重的心理,赵括不假思索地加速进军,完全忽视了背后敌人可能设置的陷阱。
秦军并非简单撤退,而是通过调动侧翼的奇兵,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赵军依赖复杂的后勤供应,一旦补给断裂,军心必定动摇。赵括却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全力压制秦军,直到赵军粮草渐尽,士兵们开始产生恐慌,气馁情绪蔓延。此时,赵括才开始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但已是迟暮之时。
在被围困的四十多天里,赵军的粮草耗尽,士气每况愈下,部分士兵甚至萌生了逃跑的念头。赵括深知军队再不采取行动,整个队伍就将崩溃,他决定进行突围。赵括亲自带领亲兵,几度冲击敌人包围圈,每一次突围都充满着决心与希望。然而,每一次都因为敌军精密的布阵与严密的陷阱而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突围,赵军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士兵们拼命向前冲,结果却掉入了秦军的埋伏。第二次,赵括毫不动摇,依旧带领部队迎难而上,但此次突围再次失败,伤亡惨重。第三次,赵括看到士兵们疲惫不堪,心中愈加焦虑,他仍然带领军队向外冲锋,然而进展越来越困难,直到第三次突围失败。
第四次,赵括几乎已别无选择。他带领亲兵再次突破敌军防线,然而这一次,赵括却因弓箭射中受伤,倒地不起。赵括英勇阵亡的消息迅速传开,赵军的士气完全崩溃,剩下的几十万大军陷入绝望。秦军随即对投降的赵军进行屠杀,赵括的死标志着赵军在长平的彻底失败。
赵括的阵亡带来了赵国的巨大危机。秦军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长达一年之久,赵国几乎陷入灭亡的边缘。最终,在楚国和魏国的援助下,赵国才得以勉强度过这场灾难。
尽管赵括在战略执行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甚至一度导致赵国陷入危机,但他的坚持、勇气与不屈,依然为士兵们树立了榜样。赵括的坚持和英勇,无论成功与否,依然是一种无畏的力量,令人钦佩。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最大的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