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近年来无数慢性心衰患者的救命药。作为首个被写入《心力衰竭指南》的推荐药物,它的作用机制相较传统降压药物更为全面:既能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心脏负荷,又能抑制脑啡肽酶,促进血管舒张和利尿,延缓心肌重构,从根本上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然而在现实使用中,由于对药物认知不足,部分患者出现了不规范使用甚至误用,带来了原本可以避免的风险。那么,沙库巴曲缬沙坦究竟适合哪些人?该如何正确使用?
来自湖南乡镇的赵士易,今年58岁,是镇上出了名的货运司机。从二十多岁起,他就开着大货车跑长途,白天黑夜连轴转,吃饭不定时,常常路边小馆子凑合一口就继续赶路。为了提神,他每天要喝几大瓶功能饮料,再抽上几包烟压压疲劳。饮食也偏重,油炸、红烧、腊肉是他的最爱,几乎顿顿离不开咸味重的菜肴。医生早在五年前就提醒过他有高血压,建议低盐饮食、规律吃药,可赵士易觉得自己身体壮实,扛得住,并没有放在心上。
2018年3月18日,凌晨两点,赵士易正驾驶货车途经高速,忽然感觉胸口像被石块压住,呼吸变得急促。他勉强坚持把车停靠在应急车道,双手紧握方向盘,额头冷汗直冒。那一刻,他只觉得心脏在胸腔里乱跳,每一下都沉重而凌乱,好像随时要从喉咙里蹦出来。他以为是熬夜太累,短暂休息后,勉强开到服务区。
可到了白天,症状并没有随着休息缓解。赵士易回到家,提着刚买的两袋蔬菜上楼,走到二楼时已经气喘吁吁,胸口闷得像背着一块大石头。他硬撑着往上挪,到三层时脸色苍白如纸,呼吸声急促得连楼道里都能听见。妻子在屋里听到脚步踉跄的声音,急忙开门,就看见他满头冷汗,双手死死扶着楼梯扶手,像是随时会倒下来。赵士易一边喘一边摆手示意没事,最后靠在墙上缓了好几分钟,才勉强挪到沙发上坐下。他却嘴硬地说:“小毛病,睡一觉就好了。”
直到 2018年5月12日,赵士易从集市回来,在楼下卸车时准备把一袋二十五公斤的大米搬上楼。刚弯腰提起那袋大米,胸口突然像被重拳击中,压得他呼吸一滞。心脏随之猛然狂跳,每一下都像失控的鼓槌砸在胸壁上,沉重而急促。他额头瞬间冒出细密的汗珠,脸色由红转白,双手僵硬得几乎拿不稳袋口,肩膀一歪,大米差点砸在脚上。
胸口的压迫感没有丝毫缓解,反而越来越沉。赵士易努力想吸气,却觉得胸腔像被铁箍紧紧束住,气流进不到肺里。他喉咙里发出粗重的喘息声,脚下的楼梯仿佛陡然变得无比漫长。他才走了两步,脑袋就一阵眩晕,眼前浮现大片黑点,耳朵里嗡嗡作响。腿像灌了铅,摇摇欲坠。他本能想抓扶手,可手臂发抖无力,眼看整个人要扑倒下去。
妻子听见动静,慌忙跑出来,只见赵士易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胸口剧烈起伏着。他踉跄着想往客厅挪,却突然双眼一翻,整个人失去支撑,重重摔倒在地,后脑磕在地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妻子吓得尖叫一声,冲上前去,却发现赵士易双目紧闭,呼喊也毫无反应,胸口起伏急促而紊乱。她慌乱得不知所措,连忙呼喊儿子过来,母子二人一边拍打一边大声呼唤,却仍未见他醒来。额头冷汗顺着鬓角直流,呼吸声愈发粗重,胸闷与心悸像浪潮般不断袭来。家人见情况危急,哪敢再耽搁,立刻拨打120。
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为他监测生命体征:血压176/102 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急促,双肺底布满湿啰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V5-V6导联ST段轻度下移,QRS波增宽,怀疑左心室肥厚。血检显示肌钙蛋白I升高至0.056 ng/mL,BNP高达2120 pg/mL。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左心室扩大,室壁收缩运动普遍减弱,射血分数下降到36%,并伴有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胸片显示心影增大,肺纹理增粗,呈典型“蝴蝶影”,提示急性肺水肿。
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医生明确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这个结论让在场的家人心头一紧。急诊医生当机立断,立即下达医嘱:持续吸氧以缓解缺氧状态,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速尿利尿以减轻心脏前负荷,辅以血管扩张剂稳定循环。监护仪滴滴作响,护士们迅速而熟练地配合,氧气面罩、药液输注、心电监护一一落实。短短几分钟,抢救室内便进入紧张而有序的节奏,家属在外走廊心急如焚,却只能透过玻璃看到赵士易戴着氧气面罩、大口喘息的身影。
在呼吸和循环逐渐平稳后,医生进一步启动规范化心衰治疗:口服美托洛尔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螺内酯拮抗醛固酮,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心室重构;重点是联合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这种在指南中被反复强调的药物,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心衰预后。经过数日治疗,赵士易的呼吸困难逐渐缓解,夜间不再因为憋醒而惊恐起身。复查数据显示:BNP从入院时的接近1900 pg/mL下降至1100 pg/mL,左心射血分数维持在38%左右。虽然距离完全康复还有差距,但稳定的指标让医生和家人都看到了希望。
在住院病房里,主治医生神情凝重地坐在床边,语气里带着不容忽视的分量:“心衰并不是一次感冒发烧那么简单,它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慢慢积累下来的结果。你的心脏壁因为长年负担过重,已经增厚变硬,弹性下降,收缩和舒张功能都明显减退。今天的急性加重,其实是身体给你敲响的警钟,如果再掉以轻心,下一次很可能更加凶险。”
赵士易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拧着被角,额头渗出的细汗已经干涸,但心里的压抑感却更重。他平日里一直觉得“没大事”,撑一撑就过去了,可医生的话让他第一次直面自己的脆弱。身旁的妻子眼眶发红,不停点头,仿佛要把医生的每一个字都牢牢记住。她哽咽着问:“那我们回家以后,到底该怎么做?”
医生耐心展开详细嘱咐:“沙库巴曲缬沙坦必须规律服用,切不可随意停药,更不能只靠症状好转就自作主张停掉。这个药能双重作用,一方面扩张血管、减轻负担,另一方面抑制心脏重构,延缓心衰进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低盐饮食,每天的盐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水分也要严格限制,超过量会加重水肿和气喘。”
他停顿片刻,又补充道:“作息必须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运动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循序渐进,可以从散步、简单的拉伸开始,每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不可追求强度。只要按照这个方案坚持下去,你的生活质量就能明显改善。”话音落下,赵士易点了点头,眼神里少了最初的慌乱,多了一丝决心。
刚回家那段时间,在妻子的督促下,他确实按时吃药、戒烟限盐,每天绕着小区慢慢走半小时。三个月后复查,BNP降到500 pg/mL,射血分数升至42%,血压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医生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
刚回到家里的那段时间,赵士易心里其实充满了不安,担心自己坚持不下去。但妻子几乎寸步不离地督促他,早晚按时递上药盒,确认他把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其他药物一粒不落地吞下。厨房里调料罐全换成了控盐勺和代盐粉,桌上再也见不到咸鱼腊肉,取而代之的是清蒸鱼、蔬菜粥。过去饭后习惯性的香烟,也在妻子坚定的眼神下彻底被掐灭。赵士易有些不适应,但渐渐明白,这是必须走的第一步。
起初,他总觉得没了油腻和烟酒,饭菜索然无味,生活也失去了劲头。可妻子坚持陪他一起调整,每天变着花样做些清淡但可口的菜肴。晚饭后,她挽着他的胳膊,带他绕着小区慢慢走上半小时,哪怕只是一圈,也要坚持。赵士易原本总嫌累,但在妻子温柔却坚定的劝说下,慢慢养成了规律的步行习惯。每天回到家,他会在本子上记下当天的血压和步数,像完成任务一样踏实。
坚持一个多月后,家人能明显看出变化。赵士易上楼梯时不再气喘吁吁,买菜回来还能帮忙拎点东西,走十几分钟也不需要频繁停下来休息。夜里睡眠变得安稳,咳嗽和憋醒的情况明显减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看上去比入院前轻快得多。
三个月后,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候诊室里,他神情紧张,反复搓着手心,不断望向检验单。妻子小声安慰他:“只要坚持了,总会有效果。”赵士易点点头,但心里依旧七上八下。检查结果出来,医生露出满意的神情:BNP降至500 pg/mL,射血分数升至42%,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医生评价恢复的很理想,同时提醒赵士易:这些好转不是痊愈的标志,接下来仍需继续维持,不能掉以轻心。
然而2020年9月28日,清晨六点,赵士易像往常一样起床,按顺序吞下几片药。可刚咽下去没多久,胸口便骤然揪紧,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攥住,呼吸立刻变得急促。心脏在胸腔里剧烈撞击,每一下都沉重得让他胸骨发疼。突如其来的剧痛让手里的水杯失了握力,伴随啪嗒的碎裂声摔在瓷砖上,尖锐的响声惊动了卧室里的妻子。
妻子慌忙跑出来时,眼前的场景让她心头一紧。赵立人脸色惨白,额头青筋根根凸起,双眼紧闭,呼吸急促紊乱。随即,他弯下身子剧烈咳嗽,每一次咳嗽都牵动胸口的剧痛,喉咙深处不断涌出带着气泡的粉红色痰液,顺着嘴角溢出。妻子急忙上前,却不敢随意拍打他的后背,生怕加重情况。
赵士易想努力支撑着站稳,可身体却越来越不听使唤。眼前的世界突然一黑,耳边只剩下轰鸣的嗡嗡声。下一秒,他双腿一软,整个人僵硬着扑倒在地。四肢随之开始剧烈抽搐,口唇迅速发绀,面色转为青灰。妻子吓得失声尖叫,颤抖着伸手去扶,却发现丈夫的身体像触电般乱抖,完全失去了意识。
赵士易被紧急送入急诊室时,整个人已经意识丧失。医生第一时间测量生命体征,却发现血压根本无法读出,心率混乱得无法统计,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到72%。护士立即为其接上监护仪,心电图上呈现出典型的室颤波形,完全看不到规律的心跳节律。与此同时,急查血液结果显示:血钾高达6.3 mmol/L,肌钙蛋白T飙升至8.12 ng/mL,BNP也高达3700 pg/mL,提示心肌严重损伤和急性心衰状态。
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也紧急完成,画面中左心室明显扩大,室壁收缩几乎无力,左心射血分数仅剩25%,远低于正常值。主治医生当即判断为急性心脏骤停合并重度心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必须立即启动抢救。医疗团队火速展开行动,呼吸机推到床边,面罩吸氧同时准备插管,麻醉师、护士和心脏重症团队全力配合,场面紧张到极点。
随着抢救指令下达,第一轮电除颤立即实施,高能量电击让赵士易的身体猛然一颤。监护仪上室颤波形短暂中断,却又很快再次紊乱。医生毫不耽搁,连续推注肾上腺素以刺激心肌收缩,并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稳定心律。同时,另一组人员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保证抢救药物能快速进入血液循环。呼吸机气囊有节律地起伏,却难以带来稳定的血氧。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医生连续进行了多轮电除颤与药物联合抢救,但监护仪上的波形始终难以恢复到有效心律。几次短暂的心跳回归都转瞬即逝,血压仍无法维持。急救团队咬牙坚持,汗水顺着面颊滴落,但最终在45分钟后,赵士易依旧没有恢复自主循环。主治医生沉重地放下手中的除颤器,声音低沉地宣布:“临床死亡。”
抢救失败的消息传来时,赵士易的妻子整个人僵在走廊里,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病历夹。她嘴唇哆嗦了几下,眼泪却不受控制地滑落下来,随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嘶哑:“怎么会这样?他确诊心衰三年了,我们一家人一步不敢马虎,从吃药、饮食到复查都按照你们医生的要求执行,可为什么还是挡不住这样的结果?”
妻子整个人愣在病房门口,泪水模糊了眼睛,声音因哽咽而发颤:“我丈夫每天都按时吃药,沙库巴曲缬沙坦、美托洛尔、螺内酯,从来没有落下一次。饮食上更是小心翼翼,油腻的不敢碰,盐分一再严格控制,就连他最爱的一口酒也彻底戒了。每天量血压,三餐定时,晚上九点半睡觉,早晨六点起床,一点不敢懈怠。”
她情绪越来越激动,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近乎哭喊:“每次复查你们都说控制得很好,血压稳定,心电图正常,BNP一天天降下来了。上一次检查,你们甚至还说再坚持几个月,就可以逐渐减药了!可为什么,为什么今天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
她的声音嘶哑到破碎,胸口剧烈起伏,泪水顺着脸颊一滴滴滑落:“他连晚上起夜都不敢多喝一口水,怕液体超量,怕病情反复,每天只是绕着小区慢慢走几圈,生怕用力过度。你们告诉我,他这样谨小慎微,哪里做错了?是不是药出了问题?是不是你们医院疏忽了?还是抢救不及时……”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彻底崩溃,扑倒在病床边,失声痛哭:“孙子还没来得及喊一声爷爷,他怎么就突然走了……”
主治医生望着她,喉咙发紧,却一句安慰的话也说不出口。他回头翻阅赵士易的急诊记录、住院过程与历次复查资料:药物使用规范,剂量合理;血压、心率均在标准范围;复查心功能参数也提示平稳,BNP逐步下降,电解质无异常,心电监护无早搏。所有记录都指向病情受控,照理说并不会骤然发生室颤。医生心头涌起一阵强烈的无力感:如此谨慎的一名患者,却偏偏倒在了最不该倒下的清晨。
心内科主任很快介入,带着疑惑逐一检查。药物批号、药物相互作用、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图像……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被翻查了一遍,却依旧没有明显线索。他原本以为这是典型的依从性差导致的急性失代偿,但仔细对比后发现,赵士易甚至比绝大多数患者更为认真。主任陷入沉默,心头笼罩着一层厚重阴影:这个病例无法解释,甚至在医学逻辑里都显得格外反常。
这种未解之谜让主任始终难以释怀。他决定把病例标注为“未明诱因心源性猝死”,并带到全国心衰防治学术研讨会,希望得到更多专家的解答。演讲那天,他把赵士易的诊疗全程细致呈现,从初次确诊的指标到每次复查的影像资料,甚至连饮食盐分克数都一一列出。报告完毕,会场陷入一片压抑的沉默。就在此时,一位长者缓缓举起了手,眼神锐利而平和,声音沉稳:“这个病例,我想详细看一看。”他正是杨宝峰,著名药理学家。
杨老抬起头,环顾全场,缓缓开口:“赵士易的用药依从性确实罕见,他的病情在常规指标上看似稳定。但我想追问一句——你们有没有仔细回溯他发作前48小时的用药和饮食记录?有没有可能,我们遗漏了某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细节?”会场再度寂静,只听他一字一句道:“很多时候,危险并不是出现在病情最动荡的时候,而是隐藏在所谓的稳定之下。”
杨老停顿片刻,示意将家属接入线上连线,开始逐一询问日常习惯、饮食变化乃至看似琐碎的小细节。随着一张模糊的生活照片被投影在屏幕上,一角平常无奇的摆设引发了杨老的凝视。
他沉思良久,语气逐渐沉重:“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易被临床忽视的案例,近年来这类慢性心衰患者在表面指标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致命室颤的情况也并不罕见。赵士易在生活上看似做到了滴水不漏,但他在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时却犯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这无疑提醒了我们坚持吃药并不意味着后顾无忧,我们需要反思啊”
接着,他语气一转,沉声说道:“很多人也和他一样,觉得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心衰一线治疗药物,成分安全,具有降压、改善心脏功能双重作用,按时服用定期复查就足够了,却不知道这三类常见的药物与沙库巴曲缬沙坦搭配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造成药效下降,还可能诱发心梗、致命性心律失常等生命危险!而更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此都毫不知情,一定要对这3个家常药引起警惕,不要让救人的良药变成催命的毒药……”
杨老在会场上沉默了片刻,目光依旧落在投影上的那张模糊照片上。其他人只是看见桌面上摆放着常见的药盒与水杯,唯独他注意到赵士易的用药规律存在问题。缓缓抬起头,他的语气沉稳却极具穿透力:“赵士易的依从性确实罕见,但在我看来,他在用药中至少存在三个极为低级的错误,而这恰恰是很多患者常常忽略的地方。”话音落下,会场顿时屏息。
第一点,杨老强调,是服药时间不固定,且随意与餐饮搭配。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心衰一线治疗药物,其药代动力学要求患者在每天固定时间、规律服用,以维持体内稳定血药浓度。然而,赵士易常常在早晨吃完饭后顺手吞下,有时甚至在劳累后急急忙忙吞药,连是否空腹都未曾在意。杨老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吸收会受到进食影响,尤其是高脂肪饮食可改变药物的血药浓度波动。如果患者像赵士易这样,忽而饭前,忽而饭后,甚至在剧烈劳累、身体缺氧时才吞下,这就等于人为制造药效不稳,心脏本已岌岌可危,额外的波动可能会成为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让在场的医生们频频点头,意识到这是临床常被忽略的细节。
第二点,杨老目光微凝,话锋一转:“赵士易习惯在一次服药时同时吞下多种药物,其中就包括螺内酯、美托洛尔以及沙库巴曲缬沙坦,甚至还配合着一些常见的止痛药、感冒药。”他解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关键,特别是非处方药。赵士易曾因腰疼自行服用过布洛芬缓释片,这类NSAIDs类止痛药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重钾离子潴留,而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螺内酯本就会升高血钾,两者叠加风险极大。杨老声音低沉:“一旦血钾超过6 mmol/L,就可能直接触发致命的心律失常。”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地扫过全场,“很多患者认为止痛药、感冒药无伤大雅,却不知道这类常见药物与心衰药物合用,危险远超他们的想象。”
第三点,杨老指向一个最容易被患者忽视的生活细节:擅自叠加保健品或传统补剂。赵士易虽然极为谨慎,但据妻子回忆,他在亲戚劝说下偶尔服用一些滋补类中成药和补钾制剂,觉得能“强身健体”。杨老直言:“沙库巴曲缬沙坦本身通过抑制脑啡肽酶,会导致肾功能负荷加重,如果再额外叠加含钾保健品,等于是雪上加霜。补得不当,补过了量,就可能直接引爆电解质失衡。”他以手指敲了敲桌子,语气凝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似‘健康’的做法,反而可能成为诱因。”这一句话,让现场的医生们心头发凉。
讲完三个错误,杨老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缓缓展开解释,语气既专业又充满耐心。他指出,第一类需要警惕的药物,就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患者往往会随手买来服用以缓解头痛、关节痛。但这类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血流减少,从而引起水钠潴留和高钾血症。对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轻微副作用,但对心衰患者而言,可能就是致命打击。赵士易的不经意服用,恰恰触发了这一隐患。
第二类药物,杨老点出的是部分感冒复方制剂。其中含有伪麻黄碱、右美沙芬等成分,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衰患者的心脏已经处于极限状态,一旦额外受到刺激,就可能出现心律紊乱。赵士易偶尔在劳累后伴随感冒症状,曾自行服用过邻居推荐的复方感冒灵,这类药物正是雷区。杨老强调:“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药店里随处可买的感冒药,对心衰患者却是潜在的毒药。”
第三类则是含钾或滋补类保健品。杨老直言,很多老年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损伤肾脏,于是自行服用钾片、复合维生素,甚至中药滋补剂。这类药物叠加在心衰方案上,会增加体液负担或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赵士易正是偶尔在亲戚劝说下,擅自补充了所谓的“护肾保健品”,谁知却在无形中推高了血钾水平,为室颤埋下了祸根。
最后,杨老抬起目光,声音缓缓落下,却如警钟般清晰:“赵士易的去世,再次提醒我们——药物不是越多越好,所谓的‘补剂’未必真的补。对于心衰患者,真正的安全来自规范化、精准化的管理。”他停顿片刻,向在场的医生和患者家属郑重提出健康教育要点:心衰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固定时间规律服药,避免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对非处方药和保健品要极度谨慎,哪怕是一片止痛药、一勺补剂,也要提前咨询医生;同时保持规律的复查与监测,注意体重、血压、电解质变化。
“心衰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杨老的声音里带着深沉的无奈,却更显坚毅,“任何一个小小的偏差,都可能成为压垮的临界点。我们不能让救命的药物,因为低级错误和常见药物的干扰,变成无声的杀手。赵士易的经历,就是所有心衰患者必须牢记的教训。”
[1]任茂佳,宋晓鹏,贺文帅,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高血压合并HFpEF的效果及对血压控制达标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OL].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5,(07):816-819[2025-08-17]
[2]麦合木提江·米吉提,佐日古丽·玉苏普,冯伟,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喀什地区不同严重程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22
[3]胡晓珊.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17)
亿融配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最大的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