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天气变化,家里的血压计就没停过。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家人:每天按时吃降压药,低盐饮食,运动也没落下,可是血压还是像过山车?吃药吃得小心翼翼,却还是总感觉乏力、头晕、腿软,甚至有时心慌失眠。这到底是病还没控制住,还是药物有啥“副作用”呢?
长期吃降压药的朋友,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营养素的流失。别看降压药是“救命药”,但用久了,是会让身体里的某些维生素偷偷溜走的,而这些维生素恰恰参与着心血管的调节反应,缺了它们,血压可能更难控制,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
高血压,听着就像中老年人的“专属病”,但现在,年轻人也开始加入“高压行列”,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都在悄悄推动这个“隐形杀手”向低龄化发展。
血压升高,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背后,是血管的老化、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长期积累的结果。很多患者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第一反应就是吃药。
确实,合理用药是控制血压的第一步,但你知道吗?有些降压药在发挥药效的同时,也会让身体失去一些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利尿剂类降压药,会加快钾、镁、维生素B群的排出;而ACEI类药物可能影响锌的代谢。时间一长,不补充,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小毛病”。
缺乏维生素B1,可能会让人感觉疲乏、记忆力下降,甚至引发心衰的风险;缺少维生素B6,容易情绪低落、神经紧张,血压也更容易波动;维生素B12不足,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心悸气短;维生素C则是天然的抗氧化剂,缺了它,血管弹性差了,动脉硬化就容易加重;
维生素D和钙镁元素的缺乏,又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增加高血压的发作频率。你可能会问,吃降压药为什么会让这些营养素流失?
药物在体内代谢时,会影响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同时改变胃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部分药物还通过尿液排出,顺带“带走”了一些水溶性维生素。
尤其是利尿剂,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让人频繁排尿,连带把钾、镁、维生素B群都冲走了。很多高血压患者还伴有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服用的药物种类更多,互相之间的影响也更复杂。多个药物共同作用下,维生素的代谢更容易出问题,时间久了,各种“小病小痛”就找上门来。
这时候,补充维生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不是说要你随意买点保健品来吃,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下面这6种维生素,尤其是长期吃降压药的人群,建议你一定要关注:
维生素B1:又叫硫胺素,是神经系统和心脏工作的“润滑剂”。长期缺乏,容易引起心慌、乏力、腿酸,甚至诱发“脚气病型心衰”。像利尿剂、甲基多巴这类药物,容易加速其代谢。
维生素B6:参与蛋白质代谢,调节神经传导物质。缺了它,人的情绪容易波动,睡眠也变差,血压反而更难稳定。
维生素B12:这个维生素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它维持神经健康、参与红细胞生成,缺了它,容易引起贫血、记忆力下降,甚至走路不稳。
维生素C:天然的抗氧化剂,能保护血管内皮不被自由基“侵扰”,防止动脉硬化。长年服药者,消化吸收功能往往下降,维生素C摄入不足就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皮肤干燥等问题。
维生素D: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它参与钙的吸收和血管平衡。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的人,高血压风险更高。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骨质疏松的隐患,维生素D的补充一举两得。
叶酸:虽然很多人把叶酸当作孕妇专属,其实它对于心血管健康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这是一种会损伤血管的“坏蛋”。一旦升高,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得补这些维生素呢?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检查和补充。可以通过血液检查了解自己是否缺这些营养素,别一味地盲目吃。
尤其是老年人,肠胃吸收功能本就不如从前,过量补充反而可能引起肝肾负担。除了补维生素,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要多样,别总是吃得太精细,粗细搭配、蔬果均衡才能摄取足够的微量营养素;
· 多晒太阳,适量运动,这是最天然的维生素D来源;
· 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特别是肾功能、肝功能、血钾血镁等指标要关注;
· 避免滥用保健品,尤其是来路不明、夸大宣传的产品;
· 用药期间,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药物潜在的营养影响,可以请教专业药师是否需要补充营养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时候忽略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高血压不是小病,控制不当,心脑血管问题随时可能找上门。而营养素的缺乏,往往是这个隐形旋涡中的一环。
如果你或家人长期服用降压药,不妨留个心眼,关注一下身体是否有这些“缺维”的小症状。别等到身体出大问题,才追悔莫及。健康,从来都不是一味靠药解决的,还需要营养、作息、情绪、运动多方面共同发力。
别让吃药成了“营养黑洞”,更别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透支健康。吃药是手段,管住血压是目的,维持身体的平衡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 《高血压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中国高血压联盟,2023年版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中国营养学会
3. 《老年高血压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4. 《临床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5. 《药物与营养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年第36卷第8期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亿融配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最大的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