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6月6日,陕西咸阳泾阳的龙泉乡雒仵村,一位年届97岁的老农民安然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本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谁也无法逃避命运的安排。然而,正是这位普通的老人,他的葬礼却不同寻常,成为了地方政要、退伍老兵、以及冯玉祥、张自忠等抗日将领后人的共同悼念之事,甚至连远在台湾的国民党高层也派人前来吊唁。时任国民党荣誉党主席的连战,更亲自书写了“民族之光”四字并托人转赠,足见这位老人的非凡身份。那么,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何他的葬礼会如此隆重呢?
人生的艰辛起点
这位老人名叫仵德厚,出生在陕西咸阳三原县,1910年出生的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长子。家境虽不算贫困,但也不富裕,父亲是当地一间商铺的学徒,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家人的日常,勉强能糊口。尽管生活困窘,仵德厚的父亲却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苦力也要让儿子接受教育。仵德厚从小聪慧且勤奋,他深知能有机会读书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他的舅舅李止戈,三原县知名的才子,也时常在学习上给予他帮助。
展开剩余80%14岁时,仵德厚从三原县模范小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立初级中学。按理说,他只要继续努力,寒窗十年后顺利毕业,进了大学,步入职场,便能有一个安稳的未来,父亲的负担也会得到缓解。然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他刚进入中学不久,父亲突然失业,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为了生计,仵德厚不得不辍学回家,进了商铺做学徒,虽然如此,他依然没放弃学业,在工作之余自学中学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仵德厚的父亲在亲戚的帮助下开起了一个收破烂的小店,渐渐地稳定了经济,也积攒了一些学费。1926年,仵德厚在父亲的支持下参加了陕西第三师范的入学考试,凭借优异成绩顺利考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陕西的军阀混战导致学校被迫停课,仵德厚只得再次离开校园,回家帮忙打理家业。
命运的转折
命运有时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轨迹。仵德厚回到家中后,听说冯玉祥在陕西招募学生兵,出于减轻家里负担的考虑,仵德厚决定参军,报考了学生兵团。他一直是一个学习刻苦的学生,面对招募考试自然不在话下,顺利通过了选拔。在学生兵团中,他始终是最努力、最刻苦的一个。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冯玉祥的部队,从见习少尉开始,迅速晋升为上尉营长。
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西北军因为蒋介石的暗中手段解体,各部被拆散,仵德厚被并入国民革命军第30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德厚所部即刻投入了战斗。作为三营营长,他带领部队前往房山,誓死阻止日军南下。战斗的过程异常惨烈,最后全营621名官兵中,仅剩下112名伤员,但他们还是成功击退了日军,消灭了700多敌人。
随后,仵德厚继续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为守卫台儿庄,他带领队伍奋勇杀敌,最终只剩下他和两名伤兵。在这一战后,他的事迹广为传扬,成为抗日英雄,并迅速升任176团团长。
英雄的光辉与人生的悲剧
抗日战争期间,仵德厚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功,他获得了荣誉与奖章。抗战胜利后,他晋升为少将副师长。然而,人生的高光时刻并未能持续到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仵德厚的部队驻守太原,时任上司黄樵松决定起义投诚,然而仵德厚却出于忠诚,去向阎锡山告发了黄的叛变意图。黄樵松被捕并被处决,仵德厚的行为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后果。
1949年,解放军攻克太原,仵德厚被俘,随后被判刑10年,关押在太原第一监狱。在服刑期间,仵德厚深感自责,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与此同时,他也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妻子和大女儿相继去世,两个儿子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直到出狱的那天,他已经是一个65岁的老者,看到儿子穿着破旧的鞋子,内心痛苦不已。
平凡的晚年与最后的告别
出狱后,仵德厚回到泾阳龙泉的雒仵村,这是他妻儿在他被囚禁期间栖身的地方。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曾经英勇的战士,而是一个沉默寡言、乐于助人的普通农民,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完全融入了乡村的日常。直到他97岁去世,村里的人们才逐渐了解了他曾经的传奇与辉煌,以及他最终在历史中的遗憾。
结语
仵德厚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波折,作为抗战时期的英雄,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在晚年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但他的英雄事迹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毕竟,任何事物都应当分开来看——英雄的事迹应当肯定,而其错误则需反思,这才是我们对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看待。你怎么看呢?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最大的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